|
|
動物養殖產業發展打破中藥瀕危原料瓶頸
|
|
在被英國醫生宣布“腦死亡”的鳳凰衛視主持人劉海若由中醫成功救治的案例中,安宮牛黃丸作用至關重要,使劉海若用頂級抗生素聯合用藥也未能解決的高燒體溫回歸到正常水平。專家認為,這歸根結底在於中西藥物調節身體的方式迥然不同。
在長期與疾病做鬥爭的實踐當中,我們的祖先不斷總結經驗,煉制出一批傳統、經典、特效的中成藥,安宮牛黃丸就是其中之一。此外眾所周知的還有片仔癀、六神丸、八寶丹、西黃丸等,這些藥物都含有動物藥成分。
動物藥是中國傳統中醫藥寶庫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中國瀕危藥用動物藥養殖產業已實現規範化、規模化、科學化,呈現健康發展態勢,為逐步解決中藥瀕危原料瓶頸問題奠定了堅實基礎。
人工養殖技術取得突破
養殖產業實現科學化、人性化、規範化、規模化
動物入藥是中醫藥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在不斷發現、探索、驗證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動物藥與植物藥、礦物藥、菌物藥相比,活性成分作用強,療效更顯著,毒副作用更低。” 北京中醫藥大學臨床中藥學教授高學敏指出。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含麝香、豹骨、羚羊角、穿山甲 、熊膽、稀有蛇類等珍稀瀕危藥用資源成分的中成藥品種大約有六七百種,生產廠家近千家,主要用於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絞痛、中風、昏迷、腦血管疾病、熱病引起的神誌昏迷和休克、傳染病、癌癥等的治療。
但是,由於自然環境的破壞,很多珍稀瀕危動物物種的數量急劇減少,直接影響到一些名貴成藥的生產。中國中藥協會執行副會長王瑛指出,隨著更大範圍內物種棲息地的喪失和破壞,全球動物物種瀕危狀況也日益嚴重,很多貴細動、植物藥材被列入CITES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部分物種如老虎、犀牛已經禁止貿易,麝香、羚羊角、穿山甲 、黑熊、蛇類等物種保護也日益受到國際社會關註,野外資源減少、枯竭,使得一些傳統經典、特效的國寶級中成藥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日益喪失。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周超凡教授介紹,中藥動物藥近些年大幅度萎縮,只留下麝香、牛黃、熊膽等藥性十分確定的幾種了。一些以虎骨為原料的中成藥優秀品種,現在已無法延續。
為了保護和恢復瀕危野生動物資源,也為了保護好國寶中藥、解決藥源問題,中國對瀕危藥用動物開展了人工養殖繁育、人工合成、替代品研究等多途徑保護,早在國際動物保護公約制定之前的上世紀60年代,對人工麝香和人工牛黃的研究就已著手開展。2003年,體外培育牛黃還獲得了國家發明二等獎。
北京中醫藥大學原校長龍致賢教授介紹,“中國的珍稀藥用動物人工養殖已有300多年歷史,尤其在解放後,國家對藥用動物人工養殖工作非常重視,技術上也取得了很多突破,通過引種馴化、遺傳育種等技術,實現了生態養殖,梅花鹿、熊的養殖已經產業化,麝的養殖已見成效,穿山甲養殖初見曙光,正逐步解決中藥瀕危原料瓶頸問題。幾十年過去,中國的野外資源也逐步得以保護和恢復。”
現如今,在中藥生產中,已采用水牛角代替犀角,人工麝香、人工牛黃在臨床上已經逐漸代替了天然資源。同時,在瀕危藥用動物養殖業實現了科學化、人性化、規範化、規模化生產,“科學養殖、生態養殖、綠色養殖”已經成為行業準則,為中藥生產安全、有效、質量可控提供了保障。
告訴你真實的中國養熊業
專家親歷:“取膽汁就像人類義務獻血一樣”
黑熊與梅花鹿養殖業是中國瀕危藥用動物養殖的兩大成功典範。“特別是中國養熊業的發展,是技術進步帶來的和諧與文明,應該頒發科學進步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GAP專家組組長、中國天然藥物資源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藥材GAP研究促進會會長周榮漢表示。
熟悉中國養熊業發展歷程的周榮漢教授說,“上世紀80年代中國從朝鮮引進的活熊取膽汁技術,因為用的是矽膠導管引流,所以黑熊在被取膽汁時易受感染。上世紀90年代初,在四川都江堰一家熊場,我註意到已經使用白金引流管,熊不再被感染。2009年我在一家企業參觀時看到,那裏的熊可以在戶外自由走動,餵食及取膽汁時播放著音樂。熊身上沒有導管,引流膽汁的瘺口是由黑熊自身軟組織手術形成的一個微小通道,會自動封閉,非常科學。黑熊也很健康。”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專家介紹說,國家林業部門在上世紀90年代對全國養熊場進行調研,取締了不規範的熊場。養熊場已從當年的400多家減少到68家。隨著20多年來不斷的技術改善和創新,目前中國養熊業現狀是:經國家林業主管部門批準的養熊企業采用的養殖和取膽汁技術都很規範,養熊場條件都能滿足動物福利要求,第三代的醫學造瘺無管引流技術已經做到非常成熟並全面推廣,每次采集膽汁時間不到10秒鐘,嚴格做到了衛生、無痛,“就像人類義務獻血一樣”。對自然分泌的熊膽汁進行引流,實際上是一種資源的利用。而且多年的科學實驗證明,取膽熊與非取膽熊的健康指標基本一樣,養熊取膽對黑熊健康、生活狀態、熊的繁殖沒有任何影響。引流熊是健康的,膽汁是穩定的,質量是可靠的。中國養熊業采用圈養、散養相結合,實現了科學化、人性化、規範化、規模化,在國際上創造了家養藥用動物的獨特模式,既符合國際公約也符合動物福利要求,也是國家大力扶持和鼓勵發展的民族產業。
一頭黑熊一年的引流膽汁總量相當於獵殺220頭黑熊所獲得的總膽汁量。高學敏教授認為,養熊業是藥用動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成功範例,既很好地保護了黑熊物種,又很好解決了熊膽的藥源,形成了很好的產業鏈,使含熊膽的123種中成藥得以保護延續下去。這一做法值得稱贊和普及,對眾多動物藥產業化都有借鑒作用。
拒絕偏見,既要保護也要利用
專家觀點:“人工合成絕對不能代替天然的”
但對於這一事實,由於媒體正面報道不足,一些動物保護組織拿著20年前的照片大肆渲染落後生產方式下的虐熊資料,刻意掩蓋中國養熊業正逐步規範發展的客觀事實,惡意攻擊中醫藥發展破壞自然資源。
在9月8日中國中藥協會召開的“珍稀藥用動物資源保護利用研討會”上,有關專家披露並譴責了外國藥企及利益集團以非政府動物保護組織的名義,用非正當手段扭曲合法的動物藥用資源,借此打擊中國中醫藥產業發展的事實。
從事動物藥資源及規範化養殖的中國天然藥物資源專業委員會專家、長春中醫藥大學副教授李宜平指出,“這種以偏概全的汙蔑宣傳既誤導了社會民眾,也嚴重影響社會對中醫藥的科學認識和客觀、公正評價,直接危及中國藥用動物資源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民族利益。動物藥是中國中藥發展的戰略儲備資源,一旦中斷將直接威脅中醫藥的生存,危及到眾多重病患者的生命。中國一直在努力嘗試人工養殖珍稀動物,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也是維系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項關鍵舉措。”
高學敏也表示,“人工養殖珍稀藥用動物,是確保中國中醫藥產業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產業,也是保護野生珍稀動物物種延續的最有力措施。”
對於社會上關於化學合成品可以替代天然動物藥的說法,龍致賢、高學敏等專家明確表示:“人工合成絕對不能代替天然的。”“熊膽含有五大類成分,膽酸類是其中之一,即熊去氧膽酸。從藥效學來看,熊去氧膽酸代替不了熊膽。”周超凡說。
專家認為,人工合成是一個方向,但是這條路非常遙遠,做到等效、等份、安全,人工和天然一樣,非常困難。盡管人工麝香的功效已達到與天然麝香近似,但與天然的相比仍存在不足。包括人工麝香、人工牛黃,無論成分上、療效上、應用價值方面,與天然的都有很大差異,目前不可完全替代。
如今,對待珍稀藥用動物資源的科學態度已成共識,保護是為了利用,利用是為更好地保護。
多年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和研究工作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黃乘明研究員認為,人類在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不能走兩個極端:第一是極端保護主義,要堅決避免;第二是無限制消耗自然資源,要堅決反對。
龍致賢強調,人與動物是一個平衡,保護瀕危物種,就是保護我們人類。對瀕危動植物的保護,要與環境協調、與人協調,不應該只談保護,也要談利用。利用是合理的利用,不是濫殺。
高學敏建議,應當從國家戰略資源角度出發,保護中醫藥文化及珍稀藥用動物資源產業化發展。在實現傳統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的同時,中國也需要通過規範產業化發展的形式,確保珍稀藥用動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護珍稀野生動物的生存。
專家強調,面對中醫文化認同、國際規則下的“高門檻”、西方利益集團不正當競爭、中藥標準化等多重壓力,中藥產業亟待提升行業國際競爭力及反壟斷能力,才能掌握主導權,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也只有做好在有效保護基礎上的合理開發利用珍稀藥用動物資源,才能保障中醫藥健康發展、世代傳承。
來源:中國中藥協會 |
|
點擊率:272570
|
|
發布時間:2011-10-17
|
|
|
中華驗證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E-Mail:coaatw@gmail.com
|
|
|
|